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以下簡稱防水強條標準)的公告,市場期待近三年的防水標準提升正式落地。
防水通用規范”的制定,發端于2018年4月23日住建部標準定額司《關于開展<工程防水通用規范>研編工作的函》。最初是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某院士領銜,匯集國內生產、設計、施工、總包、檢測、科研、協(學)會等單位技術力量,針對建筑及市政兩大領域的防水共性問題,依據當前國內外防水工程現狀及技術發展趨勢,以“防水設計工作年限”為核心概念,對不同使用環境下的防水工程提出的基本設防措施、防水層最小厚度及材料基本性能的一系列要求和規定。
可以說,“防水通用規范”是防水行業的最高法,全部條文為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一切現行工程建設標準中有關規定與該規范不一致的,都必須以該規范的規定為準進行修訂。
這意味著防水材料行業近年來圍繞著該標準一系列的紛紛擾擾也終于塵埃落定,確立了防水強條標準作為防水施工類似“憲法”的存在,一經公布即強制實施。
縱觀整篇防水強條標準,在基本原則中明確了“因地制宜、以防為主、防排結合、綜合治理”16個字的戰略方針,其中新增的“以防為主”,不知凝結著多少防水行業從業者勤勞奮斗的汗水,正式宣告了防水工程從原來的“以排為主”向“以防為主”的轉變,真正印證了“防水”兩字。
防水強條標準將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實施,留給防水材料行業的過渡期僅有約半年時間。我們可以從一組數據中看到防水提標的緊迫性。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房屋的平均滲漏率為65%,地下建筑的滲漏率更是超過了80%;在建筑領域,投訴問題最多的也是房屋滲漏,占到總投訴量的25%。目前在我國,建筑滲漏已成為除建筑結構之外影響建筑質量的第二大問題,被稱為“建筑癌癥”。
防水強條標準對整個防水系統提出了嚴格細致的要求:對防水材料、設計、施工、驗收及維護等領域都進行了更嚴格的標準上調,或細化新增更多更具體嚴格的要求。旨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解決事關建筑物質量問題的重要頑疾之一——滲漏,實現建筑物的“風雨不動安如山”。
關于市場的增幅,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是目前需要考量和可以大致看到的。
1. 由于房地產市場的急劇萎縮,防水行業目前的市場容量,大體縮水30%左右,這30%包括房地產行業防水需求的直接下滑,也包括土地財政受挫之后,地方基建萎縮導致的需求下滑??梢哉f,防水行業的市場規模曾一度在一夜之間回到了公元2016。
2. 而通用規范的頒布,根據大隱不完全測算,保守估計,大體會給防水市場帶來不低于60%的擴容(樂觀估計,甚至有可能翻倍),計算公式如下圖。

3. 鑒于通用規范需要到2023年4月1日起實施,那些已經招標,或已開工實施的項目,哪些需要、或者是否需要變更設計(新設計未招標的項目自不用說),一刀切的時間節點是什么?這些都有待實施細則出臺才能確定。因此,2023年市場規模的增幅,大體應在上圖的基礎上打折50%。
4. 由于落地和監管涉及很多環節和部門,而且是一個全國性的大范圍,涉及所有的項目,正式實施后,出現種種無序、區域性不均衡甚至亂象是可以預見的,市場對“通用規范”消化以及實施的規范化會有一個過程,甚至有可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總體來說,從行業總體容量的角度來考慮,防水規范的“提標”對防水結果要求的提升,或促進防水工程部分環節采用更多防水材料,或者采用效果更好但價值量更高的高分子防水材料等,或將擴大整個防水材料市場規模,行業估計市場空間擴容至少在75%以上。而 “提標”對材料本身性能要求的細化和提升,促使對市場上數量龐大的“非標”產品的出清更有標準可依,或將帶動產品質量更高的防水龍頭企業占據更大市場份額。